國際 APEC 會議 - 2005年各場次討論重點提要 - 各場次討論重點提要

2005/06/13
2005年APEC研究中心聯席會議於2005年5月22至25日於韓國濟州島舉行,會議與PECC的貿易論壇聯手舉行。會議主題訂為「建立一個亞太經濟社群(Building an Asia-Pacific Economic Community)」。
今年會議由韓國國際經濟政策研究院(KIEP)主辦,第一天(5月22日)下午一時三十分先進行PECC的貿易論壇,從四點鐘展開APEC研究中心聯席會議business meeting,第二天(5月23日)則正式開始APEC研究中心聯席會議,分成十一個場次來進行各研究中心代表的論文發表 。
此次本中心出席代表人員為洪德生執行長、江啟臣副處長、詹滿容研究員、盧奕旬助理研究員。
 
一、PECC貿易論壇

PECC貿易論壇由主席Robert Scol1ay主持,與會的經濟體包括:澳洲、汶萊、中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墨西哥、祕魯、新加坡和中華台北。
會中討論PECC未來貿易論壇的結構以及討論PECC對APEC提出的期中盤點報告。智利的Dr. Hernan Gutierrez認為,FTA/RTA只是第一步,帶來全球化的貿易便捷性才是關鍵。本中心詹滿容博士發言表示,PECC長期推動的Bond Market可在投資便捷化的面向做出貢獻。

 
二、APEC研究中心business Meeting

在本場次中由韓國KIEP執行長擔任主席並歡迎各位蒞臨,迄後在各與會代表自我介紹後,各會員體研究中心依序報告近一年的活動及研究概況,同時,也分享APEC研究中心如何在達成茂物目標上做出實質貢獻。會中提交書面報告的會員體計有:澳洲、加拿大、日本、墨西哥、菲律賓、新加坡、中華台北。
本中心由洪執行長代表發言介紹本中心近幾年以及2005年的研究計畫與活動。

 
三、APEC研究中心聯席會議(5月23日)

第一天的會議由KIEP院長Kyung Tae Lee以及韓國PECC主席金基桓(Kihwan Kim)致開幕詞後正式展開。

(一) 場次一:期中盤點:對茂物目標更新的承諾(Renewed Commitment to the Bogor Goals: Midterm Stocktaking)

5月23日共進行五個場次的討論:第一個討論議題為「期中盤點:對茂物目標更新的承諾」,由APEC秘書處執行長崔皙泳擔任主持人,發表人分別為韓國漢陽大學Hoghyul Han、本中心的詹滿容研究員,以及日本千葉大學國際經濟系石戶光助理教授在本場次將進行論文發表。

本場次討論的焦點包括:APEC是否可以明確定義「茂物目標」?APEC如何展開「大阪行動綱領」?而APEC又應該如何在傳統三大支柱:貿易自由化、便捷化、ECOTECH方面取得平衡並且增加互信基礎以建立共同社群。另外的討論重點也包括:APEC本質究竟是否應當改變(具有約束力?還是維持自願性?)?而APEC可能的危機為何?尤其在東協加一、加三的共同體概念出現後,對APEC的影響?對於APEC原先議題討論,近年出現的新興議題,如反恐、衛生、災難管理、及今年韓國之文化議題,這對原先所設定之茂物自標之影響又是如何?

本中心詹滿容博士的論文中,就APEC 期中盤點的意義提出分析,並且深入探討當前許多對於APEC 「集體共識、個別行動」(Concerted Unilaterlism) 的質疑以及FTAAP(APEC自由貿易區)倡議的正反意見與時機問題,最後提出執行期中盤點的具體建議。

在有關APEC茂物目標期中盤點的問題上,不同經濟體的專家學者幾乎都認同是該徹底檢視茂物目標進展的時候了,而且也深感茂物目標與APEC過程(process)之間一直存在某種程度的矛盾與困境(即自由化與自願主義、開放性區域主義間的矛盾)。對此,許多學者分別提出不同的看法與建議,包括改IAP為BAP(Bogor Action Plan),利用現行的個別行動計畫檢視(IAP Review)落實更有效的自由化措施,避免WTO方式的談判在APEC出現,以及將部分IAP轉換到CAP等。這些建設性的意見當然都有必要在進一步具體化與評估,不過大致上大家皆認為茂物目標的期中盤點應是forward looking,而且反應世局環境的變化。

(二) 場次二:對亞太經濟共同體的藍圖(Roadmap to the Asia Pacific Economic Community)

本場次由韓國KIPO院長Kyung Tae Lee擔任主持人,發表人分別是:印尼Hadi Soesastro、澳洲的Andrew Elek、智利的Hernan Gutierrez,以及韓國的楊秀吉(Soogil Young)。

至於如何達成APEC community願景的議題,部分專家諸如Hardi Soesastro 以及Andrew Elek則是將其拉回到茂物目標的定義與達成途徑上。他們質疑APEC community願景的落實是目標出問題,還是達成方式上有瑕疵。Elek甚至認為我們不足以宣稱APEC的成功,因為在敏感性產品以及境內障礙的消除上,APEC的成效實際上相當有限,他進一步提出APEC應重新訂定具體實際與具企圖之目標。同樣的問題,韓國專家楊秀吉則是主張APEC應採行OECD模式的同儕檢視,加強檢視壓力,達到自由化與開放的效果。加拿大專家則指出應進行細項目標的設定,日本學者認為應是依議題為定。所以,基本上大家對此議題仍無共識,存在看法上的差異。可惜的是,雖是討論APEC community,但過度集中於經貿開放、自由化上的討論,忽略其他層面的考慮。

(三) 場次三:「APEC改革」(APEC Reform)

本場次由印尼的Hadi Soesastro擔任主持人,發表人分別是:澳洲的Alan Oxley、中國廈門大學的Liao Shaolian、日本筑波大學的Neantro Saavedra-Rivano以及韓國的Jae-Seung Lee。

在APEC整體定位與改革上,與會專家學者基本上仍認定APEC為一亞太地區重要的合作機制,只是在組織發展或變革上是否應往更制度化或具約束力的方向走有不同的看法。特別是在東亞區域積極進行整合與區域主義興起的環境下,部分意見主張APEC應朝制度化與具約束力的方向發展;不過,部分觀點則認為APEC頂多扮演一跨太平洋(trans-Pacific)論壇或組織的角色。但不論如何,許多現實發展(如經濟體間差異性大、議題日益多元複雜)仍是APEC在未來發展上必須顧慮的。

(四) 場次四:「APEC國際評估網路(APIAN)」

本場次由美國Richard Feinberg擔任主持人,發表人分別是:中國的Peng Hong Cai以及澳洲的John McKay。

主要在宣導APIAN歷年對APEC的建言貢獻,及APEC官員的回應。詹滿容博士發言,表示對APIAN的肯定,及往年本中心何振生博士均積極參與與支持。

(五) 場次五:「增進人身安全」(Enhancing Human Security)

本場次由韓國的Innwon Park擔任主持人,發表人分別是:澳洲的John McKay、韓國的Hongshik Lee以及本中心江啟臣博士。

各發表人同時著眼於九一一事件以後,APEC開始關注區域經濟安全的合作,也間接影響了原先APEC對於經貿議題關注的轉向成安全領域。

江啟臣副處長的報告中指出,反恐議題發展過程所凸顯的經濟安全問題,由於關乎經濟的成長與繁榮,同時影響商業運作、交易成本,及APEC自由化、便捷化目標的達成,APEC已不能再輕忽經濟與安全的連動關係,區域經濟安全也開始成為APEC合作的要項。特別是隨著非傳統安全威脅與不確定因素的增加,在缺乏其他相關區域合作機制的情況下,以及在不無限擴大安全議題與有限政治性的前提下,APEC加強在區域經濟安全方面的合作似將無可避免,亦有其必要性。而APEC架構下反恐議題的發展也反映出APEC為一動態的國際組織,特別是在議題的演進上,APEC可說相當敏銳,隨時反映世界與區域時空環境的變化。

 
四、APEC研究中心聯席會議(5月24日)

(一) 場次六:「擴大知識經濟帶來的利益」(Extending Benefits of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本場次由澳洲Andrew Elek擔任主持人,發表人分別是:韓國的Yoo-Soo Hong、加拿大的Surendra Gera、中國的Liu Chenyang。

(二) 場次七:「中小企業與微小企業:促進成長與提升競爭性」(SMEs and Micro-enterprises: Promoting Growth and Competitiveness)

本場次由菲律賓的Erlinda Medalla擔任主持人,發表人分別是:美國喬治城大學的Dennis McNamara、印尼的Lepi T. Tarmidi、韓國的Sang-yirl Nam以及本中心洪德生執行長。

Dennis McNamara認為,在中小企業領域中,APEC應該可以在「學習型共同體」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用以強化中小企業在知識分享和技術創新的經驗與貢獻,並提出一個mapping project用以發展SME網路、支持相關制度建立以及最終可以將知識轉化成行動的一整套方案。

而我國在中小企業上的卓越表現一向備受各會員體推崇,洪德生執行長也就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實例與現況,向現場各會員體做出介紹,特別是政府如何運用政策制定來鼓勵中小企業在技術和產品方面的研發與創新,如此一來,也就能夠加速產業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

(三) 場次八:「APEC領導與世界貿易體系」(APEC’s Leadership and World Trading System)

本場次的主持人為祕魯的Fernando Gonzalez Vigil,發表人分別是:法國FPTPEC的副主席Jean-Luc Le Bideau、日本千葉大學國際經濟系石戶光助理教授,以及美國的Kate Clemans。

Jean-Luc Le Bideau認為亞洲和歐盟的經濟發展應當可以有更密切的合作,尤其是透過WTO架構下的多邊貿易體制。

(四) 場次九:「亞太區域內的RTAs/FTAs架構趨勢」(Trends in the RTA/FTA Architecture of the Asia-Pacific Region);

本場次的主持人為韓國PECC副主席楊秀吉,發表人分別是:日本早稻田大學浦田秀次郎教授、日本JETRO的平塚大祐所長、泰國的Narongchai Akrasance,以及中國的Zhou Shijian。

在本場次中,洪德生執行長應該場次主持人楊秀吉要求,也針對台灣目前洽簽FTA所面臨的現況,提出台灣FTA策略說明。洪執行長表示,台灣雖然每年創造了驚人的貿易產值,但受限於政治因素,無法與其他國家順利展開FTA的洽簽,而洽簽FTA本來就應該基於雙邊互利的基礎,因此,相信若無法與台灣洽簽FTA,也會是其他國家的損失。不過台灣並不是就陷在這樣的困境而不做其他的努力,相反的,台灣將以更進一步的自由化、更進一步的全球化貿易模式(包括藉由投資那些已經簽署FTA的國家方式,使得台灣的企業也同樣如該國家的國內企業般,享有關稅或非關稅方面的優勢),同時也繼續鼓勵在經濟上的創新,來創造經濟上的高附加價值。台灣其實在產業升級以及提升產業競爭力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來克服一些困難,這些困難包括許多不確定因素,如關稅技術、匯率等等,尤其是匯率,從1986年代新台幣兌換美金的匯率為40:1,到1995年代的25:1,這些不確定因素對於經濟利益來說是很大的衝擊,但是透過自由化、產業的全球化以及增加產業的競爭力的各項努力,是使台灣經濟保持優勢競爭的有利條件。

當楊秀吉主席進一步問到,兩岸是否有可能簽署FTA時,洪執行長表示,在經濟為前提的考量下,沒有不可能,不過兩岸仍須進一步坐下來談,畢竟有太多非經濟的因素,可能要經過雙邊溝通才能更進一步。

(五) 場次十:「亞太區域內的RTAs/FTAs:利益、挑戰與展望」(RTAs/FTA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Benefit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本場次的主持人為澳洲的Alan Oxley,發表人分別是:加拿大的Paul J. Davidson、韓國的Sung-Hoon Park、紐西蘭的Robert Scollay

Robert Scollay提出其對FTAAP的觀點,他特別表示,此份報告為個人論點,非代表PECC貿易論壇成員的共識。Robert Scollay偏好以PTAs來代表FTAs,認為儘管PTAs究竟是自由化的助力或是阻力,尚未得到共識,但是APEC會員體基本上仍將繼續推動PTAs的簽訂。而PTAs對其他非簽約APEC會員體可能會造成傷害。而FTAAP是否在APEC可以推動成功,必須要看三個主要的會員體(美國、中國、日本)將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六) 場次十一:「RTAs/FTAs的最佳範例」(Best Practice in RTAs/FTAs)

本場次的主持人為紐西蘭的Robert Scollay,發表人分別是:韓國的Inkyo Cheong、祕魯的Fernando Gonzalez Vigil,以及菲律賓的Erlinda Medalla。韓國的Inkyo Cheong認為,東亞經濟整合比北美或是歐洲的腳步緩慢,原因固然很多,不過其中之一恐怕是東亞國家彼此之間缺乏信任所致。Fernando Gonzalez Vigil 以智利-祕魯的FTA為例,討論原產地規則的影響,並舉出多項策略談判例證。印尼的Hadi Soesastro發言質疑,在RTAs/FTAs中提出最佳範例是否是必要的?因為放眼現今,可以成為最佳範例的並不多,其認為東協自由貿易區(AFTA)是可以稱為最佳範例的,因為規範的相當明確,同時也是因為東協內部的互信和統御能力相當好,在各領導國家具有堅強的共識前提下,自然比較快有所進展。

本中心詹滿容博士對於原產地的影響評估,表示在方法論上,亦應考慮跨國投資的淡化效應。